南昌;韬钅箍脊派闲 斷更千年的《詩經》迎來全本續(xù)更?
提起《詩經》,大家或許都能隨口吟誦幾句,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最近,這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又有新的驚喜傳來。近日,江西南昌漢代;韬钅箍脊殴甲钚卵芯砍晒状伟l(fā)現(xiàn)秦漢時期全本《詩經》。它與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有何不同?這一發(fā)現(xiàn)將如何改寫中國文學史?來看看央視如何解讀南昌漢代;韬钅箍脊抛钚卵芯砍晒。
據了解,在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簡木牘中有大約1200枚與《詩經》相關。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葉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其余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詩經》是東漢末年整理注釋的,而海昏侯墓這個版本屬于西漢早中期,也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存字數(shù)量最多的《詩經》文本,共305篇1076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表示:“;韬钅巩敃r隨葬進去的《詩經》是全本《詩經》,隨葬是一回事,保存下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目前它是我們看到的存字最多的《詩經》。”
那么海昏侯墓中新發(fā)現(xiàn)的全本《詩經》與我們現(xiàn)今看到的《詩經》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據了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詩經》,是由西漢毛亨、毛萇傳下來的毛詩。西漢時期有四家詩,齊、魯、韓以及毛詩。齊、魯、韓屬于官學,也就是官方版本,但這三家詩最晚至宋代就已失傳。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表示:“如果按照朱鳳瀚先生的研究,它最接近于魯詩的話,那就有可能我們通過海昏侯墓這樣的一個當時隨葬進去的全本《詩經》,我們就看到魯詩原來是什么樣的樣貌!
剛剛我們也提到,海昏侯墓最新發(fā)現(xiàn)的這個全本《詩經》是被記錄在1200枚簡牘上面的,這些珍貴的簡牘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出土時是什么狀態(tài),文物修復工作者又面臨哪些技術難題呢?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告訴記者:“當時出土的時候,就跟一團泥一樣,它出在哪個位置呢,是出在;韬钅沟牟貥,有一個文書檔案庫里面!
楊軍介紹,當時發(fā)現(xiàn)這些簡牘以后,考古人員就把它們整體套箱提取進入實驗室,進行后續(xù)的清理、保護和修復,由于這些簡牘多數(shù)都已解體散落,還有變形、殘碎和腐朽等病害,哪怕是輕微的觸碰,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因此,修復過程異常艱難。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在實驗室里面,光一根一根簡剝離,就花了一年多,因為簡埋藏2000年都散掉了,前后次序都是散掉的,在實驗室里面就要根據考古學的方法,把它上下疊壓的關系搞清楚,哪個在上,哪個在下!
據了解,;韬钅钩鐾恋倪@些竹簡,屬于飽水狀態(tài)竹簡,接觸空氣后就容易干縮卷曲,在后續(xù)加固的過程中,科研人員對干縮和卷曲的簡,要用特制的藥水進行潤漲復型,這個過程十分漫長。
目前,簡牘保護修復工作已完成大半,部分簡牘由于糟朽嚴重,需進一步精細修復,預計到2026年年底完成。屆時,江西南昌;韬顕z址博物館將會展出這些珍貴的考古成果,而這套全本詩經,或將照亮中國文學史上一段關鍵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