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官員走進江西多地,“取經”中國鄉村振興實踐經驗
中新社南昌11月23日電(記者李韻涵)“我認為中國鄉村振興實踐能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豐富的借鑒,這些借鑒并非直接照搬的模式,而是具有啟發意義的做法。每個國家可以根據自身國情、歷史和文化進行融合創新。”在參訪完中國多個鄉村后,聯合國糧農組織投資中心主任穆罕默德·曼蘇里(Mohamed Manssouri)如是說。
11月17日至23日,“人權行動看中國·2025”江西行活動參訪團走進南昌、撫州、吉安、贛州等地,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官員、代表在中國鄉村的廣袤田野間,“取經”中國鄉村振興實踐的點滴經驗。

11月21日,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官員、代表,同中國人權領域專家學者走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潭頭村參訪,了解特色產業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劉力鑫 攝
被譽為“世界珍禽”的泰和烏雞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有著千余年的養殖史,目前全縣泰和烏雞產業鏈年產值已突破70億元人民幣。作為深耕糧農領域的專家,在參訪泰和縣汪陂村時,穆罕默德·曼蘇里用手機記錄下烏雞生態養殖景觀,并詳細詢問村內的“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當地政府在所有舉措中發揮核心作用,企業與合作社作為驅動力,帶動農戶共同參與,推動農業領域發展。”在穆罕默德·曼蘇里看來,中國鄉村振興既有大量創新實踐,又始終扎根于傳統,實現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不論是南昌縣塔城鄉湖陂村年輕“新業態”,還是撫州樂安縣暢銷全國并出口到歐美及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樂安竹筍”,亦或是吉水縣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能被其他國家借鑒”是眾多中外專家在參訪完各村莊之后的共同感受。

11月20日,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官員、代表,同中國人權領域專家學者走進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江西吉州窯參訪,領略中國陶瓷藝術的魅力,了解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情況。劉力鑫 攝
“當地村莊依托自身特色奠定基礎,同時還運用技術降低風險、提升品質。”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副主任柯世明(Simon Clements)表示,從世界糧食計劃署的角度來看,中國鄉村的發展蘊含著寶貴的經驗,這為其他同樣希望實現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的國家,提供諸多切實可行的經驗借鑒。
來自巴巴多斯的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農業官員龍尼·布拉斯韋特(Ronnie Brathwaite)15年前曾在中國學習,15年后再次來到中國參訪,直呼“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上,中國多年的脫貧攻堅已帶動近1億人穩定脫貧,脫貧攻堅成果也正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
龍尼·布拉斯韋特表示,這幾天行程中,看到政府推行的政策及投資,對于農村的發展以及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村莊推行很多特色產品,這些產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可以讓當地民眾獲得經濟效益。這些實踐讓他看到,解決貧困問題以及提升民眾生活條件,可以通過多方協作找到更多的解決方案。
“糧農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都不能孤立解決,必須協調好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關系,這也是在此次行程中親眼所見并得到驗證的結論。”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漁業官員沈年軍表示,希望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總結并分享鄉村振興成功經驗、案例與實踐教訓,將這些范例與良好模式推廣至其他國家,助力眾多國家實現鄉村轉型。
“通過與當地民眾的對話,我能在這些村莊感受到,當地民眾過著非常幸福的日子。”國際人權與社會發展協會常駐代表兼人權事務顧問戴維·洛佩斯(David Lopez)表示,在這些中國鄉村振興的發展案例中,可以感受到當下中國加速發展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