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色彩 ——從綠色轉型全景圖看江西生態經濟新敘事
從鄱陽湖濕地到長江岸線,從贛南丘陵到贛北平原,綠色成為贛鄱大地最亮眼的底色。光伏板在陽光下閃爍,智能風機迎風轉動,廠區與公園交相輝映……推窗見綠,舉目見景,綠色轉型通過清新空氣、碧水流淌和低碳生活,化為人們切實感受到的美好。綠色企業蓬勃發展,綠色項目加速集聚,一股追“新”逐“綠”的熱潮正在贛鄱大地涌動。
一座小島,向綠而行
長江之濱,一座小島枕山環水,細細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輪廓。這正是江西北部的瑰寶——彭澤縣棉船鎮。
如今,這里有了一個新名字:零碳島。
遠眺湖面,微風發電機與“風車樹”錯落交織;漫步島上,街巷間立滿了無鐵芯永磁風光互補智慧路燈,“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為新能源汽車提供電力……
眼前的場景,島上的村民張師傅深有感觸。“過去一到刮風下雨,就停電。”他感慨道,如今島上有了風電,就不再擔心極端天氣下島外輸電線路故障導致的停電問題,居民用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綠色發展理念已經在棉船島落地生根,成為這座島上的美麗風景,而島民與零碳結緣,始于4年前的一個重大合作。
2021年7月,國家電投集團與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攜手當地政府推進棉船零碳島項目,探索將風能、光伏、氫能等清潔能源與農業、漁業、旅游等資源有機結合。
一場聲勢浩大的能源行動迅速開展。18臺風力發電機組拔地而起,35千伏集電線路、110千伏升壓站及10兆瓦/10兆瓦時儲能系統等基礎設施相繼建設。
“如今,100兆瓦棉船風電項目已順利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不僅滿足了全鎮3.2萬名居民的用電需求,還能每年向島外輸送超2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國家電投江西核電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將為當地提供清潔能源,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與此同時,棉船島通過構建“能源供給—民生改善—生態優化”的閉環體系,在島上探索建設零碳公園、零碳5G基站、綠能蔬菜產業園等,創新融合促進生產與就業,推動全域零碳應用場景建設,讓居民生活更加清潔化、低碳化。
目前,棉船島年發電量達到2.44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4萬噸,新增就業500人,年產值增加2億元,利稅新增1500萬元。
去年,江西推選并發布11個“無廢細胞”典型案例、35個“無廢城市”建設實踐典型案例、150個“美麗細胞”實踐案例,以點帶面,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建成“無廢細胞”近1400個,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進一步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一家工廠,因綠而興
清晨,走進位于南昌的華潤江中灣里制造基地,仿佛步入一片開闊靜謐的森林公園。俯瞰園區,廠房依地勢而建,生產設施巧妙隱身于綠林之中,工業管道不見蹤影,大片區域被森林與湖泊自然覆蓋。
這座被譽為“最美中國工廠”的基地,是江西省重點建設的中醫藥產業園區之一,也是江西推動綠色制造、建設零碳園區的生動縮影。
“這里在規劃之初就堅持順應山形水勢,大部分區域依舊保留著蒼翠森林和清澈湖泊濕地。”華潤江中灣里制造基地總經理鐘志堅介紹,江中藥谷不僅是園區建設理念的創新,其綠色發展模式還通過一批先進技術的應用激發了產業動能。
步入江中藥谷固體制劑大樓,廠房設計充分融入節能、環保等理念。與傳統流水線不同,這里的原料與成品從同側進出。
“我們采用雙U形立體設計,融入中藥固體制劑綠色制造技術,不僅減少了占地面積和凈化區面積,還最大限度縮短了物流距離。”鐘志堅介紹,這里物料傳輸實現了100%的密閉化,藥渣資源化利用率達100%。
吊籃式循環提取與MVR濃縮集成技術使蒸汽消耗降低了60%;建成的高效機房較常規機房年節電約30%……技術創新在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目前,企業實現二氧化硫零排放、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4萬噸,利用廠房屋頂建成7.7兆瓦光伏電站,可年均提供清潔電力約850萬千瓦時,自發綠電占比約30%。
此外,景德鎮通過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陶瓷循環經濟示范園,采用余熱發電和陶瓷碎片再利用技術,顯著降低了能耗和固廢排放;萍鄉高新區在鋼鐵、建材等行業進行低碳工藝改造試點,企業通過協同處置固廢和二次資源,實現廢物交換利用……
近年來,我省陸續出臺《江西省低碳零碳負碳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和《江西省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十四五”以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6.4%。目前,全省已經有國家級綠色工廠244家、綠色園區27個,全省省級綠色工廠產值約占規上制造業產值20%。
一片林場,以綠生金
帶上工具,扎進林子里,巡邏、養護……在崇義縣麟潭鄉獨石村,村民劉庭勝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進山巡林。
“冬天到了,天氣干燥,不每天看看心里不踏實。”劉庭勝說,同樣一片林,過去賣木頭,現在賣碳匯。如今,只要把森林管護好,他就能獲得新的收入。通過參與森林碳匯項目,劉庭勝和鄉親們靠“賣空氣”走上了增收的新路子。
“樹木產生的氧氣可以轉換成碳排放指標,賣給有抵消需求的企業,用于抵消它們排放的二氧化碳。”贛州市崇義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抓住全省林業碳匯開發試點的機遇,崇義縣國有林場總場主動探索,在龍峰林場、高坌林場率先實施3.4萬畝碳匯林和240畝固碳增匯試點。經專業機構測算,這些項目年均碳收益預計可超過50萬元。
2020年,崇義、武寧等4個縣開發的1.69萬噸地方公益性林業碳匯在贛林碳抵消平臺登記。同時,依托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在全省34個縣創建了縣、鄉林業生態產品交易場景,全省林業生態產品累計交易額超150億元。
“江西森林面積達1.55億畝,森林覆蓋率穩居全國第二位,在造林碳匯類項目上有著先天資源優勢。”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負責人介紹,全省已有11個造林碳匯類項目提交至國家有關平臺,項目數暫列全國第二位。
同時,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始終將碳市場建設作為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全國碳市場行業擴圍。截至10月,全省已有44家企業參與碳市場交易,累計買入570萬噸,成交額約3.7億元;賣出1500萬噸,成交額約10億元。
天更藍、水更清,贛鄱大地用一幕幕生動的實踐,繪就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畫卷。站在新的起點,江西仍將循創新之道、執生態之筆,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政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