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網魚”上岸!武寧廬山西海2025年秋冬捕撈歡騰開啟
大江新聞訊全媒體記者謝夢麗報道:11月22日,在武寧縣西海燕碼頭,一艘艘漁船整齊排列,湖面上魚兒歡騰跳躍。隨著“第一網”魚破水而出,第二屆江西漁文化暨武寧廬山西海秋冬捕撈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數名工作人員合力拉起巨大的漁網,“第一網”破水而出
本次活動以“生態西海漁樂無限”為主題,打造了一場涵蓋捕撈展示、品牌發布、招商推介和文化體驗的綜合性盛會,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武寧漁業的生態優勢與發展成果。
生態是漁業發展的基石,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活動現場,增殖放流活動同步進行。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一尾尾魚苗放入湖中。通過增殖放流,增加湖區魚類的種類和數量,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資源的良性循環。
同時,武寧縣漁業招商推介和“西海博魚”品牌發布同樣吸引眾人目光,多項合作協議現場簽約,為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注入新動力。

山水武寧漁業公司與各地經銷商簽約儀式現場
文旅體驗區更是成為歡樂的海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與。百魚鮮湯宴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魚王展示、公益拍賣及廚藝爭霸等活動營造出了濃厚的漁俗氛圍,讓游客們近距離感受漁文化的獨特魅力。漁藝市集則匯集了湖區美食、非遺手作、親子互動及漁民畫創作等豐富內容,游客們可以在這里品嘗美食、體驗傳統技藝、參與親子活動,還能欣賞到充滿藝術氣息的漁民畫,進一步豐富了文旅融合體驗。

大廚掌勺熬煮鮮魚湯,熱氣蒸騰香氣濃。
廬山西海,這片神奇的水域,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核心水域水深平均達45米,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類標準,溶解氧充足,生態系統完整。如此優質的環境,為淡水魚提供了豐富的“天然生態餌料”,使得這里的魚兒生長健康、肉質鮮美。
近年來,武寧縣充分利用廬山西海46萬畝優質水域及41.7萬畝養殖水面,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漁業建設。2024年,全縣水產品產量達到4.8萬噸,產值高達9.4億元,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增長至5.07萬噸、10億元。在產業布局上,武寧縣以鳙魚、鰻魚、白魚、鱘魚等特色品種為主導,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化的產業格局。
其中,“西海博魚”有機鳙魚表現尤為突出。近五年累計捕撈量超過7250噸,產值達1.37億元。其獨特的生態養殖方式,不投喂人工飼料、不使用抗生素或化學藥劑,養殖周期比普通鳙魚延長14至18個月。這使得鳙魚的營養價值顯著提升,肉質更加鮮嫩肥美。該品牌已連續八年通過有機認證,并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贛鄱正品、富硒產品、無抗產品等多項認證,養殖基地更是入選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成為武寧生態漁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除了鳙魚,鰻魚和鱘魚產業也發展迅猛。預計2025年,武寧縣產商品鰻將達到4500噸,產值近5億元;鱘魚出口在全省名列前茅。
本次秋冬捕活動的成功舉辦,集中展示了該縣在生態漁業、品牌培育和漁旅融合方面取得的新成效。武寧縣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產業升級為支撐、文旅融合為路徑,正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生態漁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