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只黑鸛今冬首次現身永修
初冬的鄱陽湖永修縣修河三角段,水光瀲滟,生機盎然。11月16日,攝影愛好者張小林在此采風時,驚喜地捕捉到10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的靈動身姿。它們或優雅佇立淺灘,從容覓食;或振翅低飛,掠過如鏡水面,在粼粼波光與金色暖陽的交織下,構成一幅和諧動人的生態畫卷。

“當時它們分散在河灣,陽光下羽毛泛著獨特的金屬光澤,美極了!我立刻用長焦鏡頭定格下這珍貴瞬間。”張小林回憶道。鏡頭里,這群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珍禽,時而低頭啄食魚蝦,時而結伴翩躚,盡顯自然野趣。
黑鸛,世界瀕危物種,全球種群僅存約3000只,中國境內不足千只,2021年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它們對環境極為“挑剔”,是衡量區域生態健康的“活指標”。其現身,特別是種群的出現,是生態環境向好的有力證明。
黑鸛的“如約而至”乃至“頻頻眷顧”,并非偶然。監測記錄顯示,2023年11月14日,該區域曾觀測到8只黑鸛;2024年1月,永修縣林業局水鳥調查記錄到15只;同年11月,鄱陽湖保護區更監測到68只黑鸛在永修大規模棲息覓食,創下官方紀錄新高。這標志著永修正成為黑鸛穩定棲息地。
珍稀鳥類種群數量穩步提升的背后,是永修縣久久為功的生態守護。近年來,該縣持續發力,重拳護生態,開展“鄱湖利劍”專項行動,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獵捕及破壞候鳥棲息地行為,為候鳥遷徙筑牢安全屏障。自2014年起,全縣累計投入3600余萬元,實施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114個,修復濕地近40公頃,有效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
永修創新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覆蓋面積超20萬畝,惠及群眾2.67萬人次,從源頭化解“人鳥爭地”矛盾。同時,借助智慧濕地監控系統,實現候鳥動態24小時精準監測;推進野生動物致害保險,構建起“執法監管+科技監測+全民參與”的全方位保護體系。
一系列組合拳之下,永修縣修河流域水質持續提升,灘涂濕地生機勃勃,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這條貫穿贛北的“生態之河”,正以其日益優化的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如黑鸛般的珍稀物種駐足流連、安家落戶。
十只黑鸛的倩影,是永修縣生態治理成效最生動的注腳,更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它們扇動的翅膀,不僅劃破冬日的寧靜,也奏響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強音。
(通訊員鄭文斌、汪順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