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天用水到引水上山
11月13日下午,上饒市廣信區煌固鎮汪村村民裴財冬像往日一樣,沿著蜿蜒的山路開始巡護供水管網。從村頭的蓄水池到水源盡頭,他每天要走10多公里,檢查管道是否漏水、堵塞,確保東山村、汪村村、嶺下村、山底村、塘里村、彭宅村、丁宅村7個村,5000余人的飲用水正常供應。
裴財冬是煌固鎮政府聘請的水管員。今年入秋后,他發現,持續干旱加上供水管網老化,導致山區部分村民家中水壓不足,早晚用水高峰時,地勢較高的村民可能無水可用。
“水龍頭放不出水的時候,村民只能去井里打水,既費力又不安全。熱水器、洗衣機也成了擺設。”說起季節性缺水帶來的困擾,裴財冬語氣里透著無奈。
村民的用水難題很快反映到了煌固鎮政府。煌固鎮黨委書記陳宇得知情況后,立即帶隊進村調研,尋找解決方案。調研中陳宇發現,這7個行政村的5000余名群眾,大多住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部分村小組甚至位于800多米的山上,生活用水主要依賴山泉水或井水。雖然8年前政府曾投入660萬元修建了33座高位蓄水池,但是由于缺乏日常管護,蓄水池滲漏、管網破損嚴重,加上干旱影響,村民用水愈發困難,秋冬季又出現季節性干旱,加劇了山區村民的用水難。
就在煌固鎮黨委、政府為破解33座高位蓄水池日常管護問題找不到突破口時,裴財冬向陳宇介紹了汪村村裴家自然村的做法:全村通過村民議事會商定,每家每戶安裝水表,按用水量付費,所得費用用于支付抽水電費,剩余資金聘請專職水管員負責日常維護。這一模式實現了用水付費、專人管護、良性運行,有效解決了蓄水池和供水管網無人管理的困境。
“裴家自然村的做法值得推廣。”陳宇當即決定借鑒這一經驗。當地政府迅速行動,一方面組織人員對7個行政村的管網和蓄水池進行全面排查,發現并修復19處滲漏和破損點,投入40余萬元維修資金,另一方面,建立鎮、村、組三級用水管護機制,即鎮有管理員統籌協調,村有分管員落實執行,組有管護員負責日常維護。為確保制度長效運行,鎮政府還出臺了《煌固鎮高位飲水工程管護制度》,并公布投訴和24小時報修電話。
“現在每個蓄水池都有人管、有人修,群眾用水有了保障。”煌固鎮分管供水工程的負責人游縉杰介紹,短期修復與長效管護相結合,5000余人的用水難得到了極大緩解。
高位引水工程重新煥發生機,煌固鎮的目光又投向更長遠的目標——引水上山,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陳宇向記者介紹,目前,187萬元的嶺下村管網改造項目已落地,明年還將申報塘里村400余萬元的自來水工程。同時,鎮政府已與自來水廠協商,先行延伸東山村、山底村的自來水管網,工程現已完工,正組織村民集體開戶。
“雖然引水上山不容易,但是我們正在一個山頭一個山頭推進,一村一戶去落實。”陳宇說,相信不久以后,山區5000余名群眾能徹底告別靠天用水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