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駿:畫龍傳道!彩墨畫龍第一人“我畫龍時龍亦化我”
本期人物:劉一駿:本名劉貴永,遼寧籍鳳城人,中國現(xiàn)代彩墨畫龍創(chuàng)始人、國家一級工藝技師、中國香港文聯(lián)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特聘教授、黑龍江省陶瓷藝術大師。2024年甲辰龍年,中國景德鎮(zhèn)國際陶瓷博覽會開展前夕,遼寧籍知名畫家劉一駿應朋友之邀,到景德鎮(zhèn)參加活動,他被展會的濃郁氛圍吸引,萌生了“留下來”的念頭。
留在景德鎮(zhèn),通過陶瓷這一載體,為傳播龍文化貢獻一臂之力。

與十幾年前初來景德鎮(zhèn)時見到陶瓷的興奮勁兒不同,這一次是使命驅使。
六七歲開始,劉一駿就開始學畫龍,始終沒有間斷過,至今,他系統(tǒng)性畫龍二十多年,傳播龍文化十多年,他深有感觸,“我畫龍時,龍亦化我”。
遼寧鳳城到江西景德鎮(zhèn),兩千多公里的距離,在龍文化傳播的道路上,只是一小步,他要做的,遠不止這千里間的來來回回。


龍,傳說中的神異之獸,集多種動物的特征為一體,飛天遁地,興雨布云,無所不能,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我們中國人也稱為“龍的傳人”。
從著名的紅山文化時期C型玉豬龍,到8000年前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專家對探索中華龍文化的發(fā)展認知越來越豐富,這屬于考古范疇。
在精神領域,龍早已為世人指出一條明路。


《易經(jīng)》乾卦中寫到“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
通過龍這一物象,強調(diào)自強不息的精神,教導人們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策略,這反映的不僅是個人修養(yǎng),更是人生的修行。
500年前,心學宗師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人人皆可圣賢”。后人頂禮膜拜,而龍又何嘗不是道的化身。
龍,看不見摸不著,沒有照片,更沒有實物參考,因此,畫龍難,難在不可捉摸。因此,繪畫創(chuàng)作龍形象時,他站在前人的肩上創(chuàng)作,宋代陳容便是鼎鼎大名的龍畫大師,也奠定了中國龍形象的穩(wěn)固基石。

無論是陶器、瓷器、青銅器,還是各式龍紋圖飾,都是劉一駿學習研究的對象。
作為中國彩墨畫龍第一人,劉一駿備受外界關注。從四十不惑,創(chuàng)作出大量龍元素的《說法》《問道》《聽經(jīng)》《解惑》等作品,將龍與道結合在一起,反映出具有道家思想的頓悟。
如今五十知天命,他已遁入到另一個階段,追求的藝術境界不斷“向上”,與龍的精神合二為一,意欲通過藝術作品傳遞龍的精神,通過龍形象更加自如地進入千家萬戶。

陶瓷便是絕佳的載體。室無瓷不雅,家無瓷不貴。與紙本水墨龍不同,陶瓷憑借其本身的特殊性,為龍形象的展現(xiàn)和龍的精神的傳遞,提供了不一樣的氣場。
“一幅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能引起觀者思考,給人啟迪,或激動、平靜,或震撼,這才是打動人的地方。一幅作品能走進人心里不容易,龍是很好的載體。”
畫有形之龍,傳達無形之道,這條道是劉一駿正在探索的。


在劉一駿創(chuàng)作的龍文化陶瓷作品中,龍的身軀,他始終遵循古人摸索出的“三停九似”理論,將物理和畫理緊密結合在一起,讓觀者看了便知這是龍,在這方面,他從不刻意標新立異,而是向古人致敬。
但畫龍要用現(xiàn)代的筆墨語言去表達,他在龍角和龍爪上找到自己的符號,更凸顯力度;最有特色的是龍的眼睛,古有“畫龍點睛”這一說,凸顯點睛之神韻,劉一駿會將龍眼畫得稍大,留白更多,其中用C型去點睛,在細節(jié)之處,展現(xiàn)個人對龍的理解。


更有神韻的是,他注重對背景進行渲染描繪,霧靄氤氳,高山在上,潛龍俯臥其下,將“潛龍勿用”之勢具象化,這是他的特色,更是他對龍道的理解。
讓藝術作品與觀者產(chǎn)生連接,這是一幅藝術品的靈魂所在。外在的好看可能還停留在技巧層面,但真正打動人的是作品的靈魂。
幾十年畫龍,已不再是單純繪畫龍這一形象本身,正如他所言“我畫龍時,龍亦化我”,這種渡化直抵內(nèi)心最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