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賦能產業發展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
“十四五”時期新余市群眾幸福底色愈發鮮亮
11月17日,從新余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新余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優化收支保障大局,精準賦能產業發展,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使群眾的幸福底色愈發鮮亮。
優化收支保障大局 財政根基愈發穩固
五年來,新余市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多措并舉抓收入,統籌優化保支出,進一步做大綜合財力,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財力支撐。
深挖增收潛力。加強重點稅源與新興產業的服務、監管質效,實現顆粒歸倉;全面清查、盤活行政事業單位閑置資產;大力支持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實現財政增收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按照今年預期目標計算,五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可達431.5億元,其中稅收占比在三分之二以上,盤活國有資源資產53.92億元,鋼鐵、鋰電兩大主導產業稅收合計貢獻20%以上,成為穩定稅源的核心支柱。
強化“三爭三拼”。累計爭取到上級轉移支付441.5億元,較“十三五”增加118.8億元,申報發行政府專項債券224.58億元。資金重點用于袁河航道提升工程、國電投分宜電廠二期、大唐國際新余二期、城市地下管網等重大項目建設,全力支持“兩新”“兩重”項目推進,充分發揮了政府投資在強基礎、補短板、惠民生、擴投資中的關鍵支撐作用。
優化支出結構。秉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理念,堅決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嚴把工程預結算評審關,財政資金向重點領域傾斜,全力保障群眾關切的民生需求。五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近1000億元;全市“三公”經費預算壓減了三分之一;財政評審節約資金18.42億元。
精準賦能產業發展 發展動能愈發強勁
五年來,新余市圍繞加快打造新型工業強市戰略定位,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100億元以上,發放“財園信貸通”38.92億元,助推產業提質增效、聚力向前。
靶向發力“6313”行動計劃。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4.7億元,設立鋰電產業專項資金5500萬元,助力新鋼公司成功轉型升級沖千億,成為全省第二家千億級企業;贛鋒集團萬噸高純鋰鹽、15GWH(吉瓦時)動力電池等重大項目相繼投產,入選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目前,六大重點產業鏈企業營收占全市規上企業比重超90%,鋼鐵、鋰電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分別達48%和19.2%。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累計投入科技創新資金超過20億元,發放“科貸通”6.35億元,財政科技金融成為激活創新鏈、賦能產業鏈的重要支撐,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2.92%,全市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從2021年的1.25%提升至2024年的1.97%。新余市2022年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2022-2024年連續三年進入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列全省前4位,企業技術創新水平列全省第1位。
聚力助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機制,全市節能環保支出累計達34.23億元,統籌推進“雙高”產業超低排放改造、袁河孔目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受污染土壤調查治理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助力“美麗新余”與“新型工業強市”融合發展。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 幸福底色愈發鮮亮
五年來,新余市始終將民生擺在優先位置,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民生支出年均增長14%左右,占比穩定在80%左右,切實筑牢民生保障底線。
教育投入穩步增長。累計投入22.7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25所,新增學位4.23萬個。投入5.5億元建設職教中心仙女湖校區,新設新余職業技術學院,填補了新余市管公辦高職院校的空白。以“小荷工程”“水花行動”為代表的教育領域四大民生實事,相關經驗做法入選中國基礎教育區域典型案例,被中央政研室刊介。
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十九連漲”,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8.75億元,低成本創業和創業街區(社區)建設工作在全省推廣。“一老一小”關愛力度加大,平均每年為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4200余萬元,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保障標準較“十三五”增長30%以上。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累計投入135.35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1374套,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48個、棚改項目53個,極大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在保交樓工作中,財政統籌資金6.9億元完成6個保交樓項目,成為全國首批6個交付率達100%的城市之一。
鄉村振興扎實推進。累計投入4.44億元實現宜居村莊整治全覆蓋,創建全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江西省美麗村莊3個。統籌各級財政資金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獲得省級銜接資金績效評價考核A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