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7萬發電子雷管背后,有一張“神經網絡”
贛鄱熱潮涌,奮進正當時。在全黨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奮力沖刺“十四五”收官之際,11月12日,省國資委、省委當代江西雜志社、省交投集團共同舉辦的“沿著高速看當代江西國企”第二期活動正式啟動。
新華社、人民網、央廣網等央媒和江西日報、江西衛視等十余家省內外主流媒體共同用筆觸和鏡頭記錄贛鄱大地上國資國企奮楫前行的時代脈動,敬請關注!
作者| 葉景順
題圖| 新余國泰鳥瞰圖
在江西中部靈秀的山水之間,碧波瀲滟的仙女湖始終傳頌著七仙女輕落凡塵的繾綣神話。而就在湖畔不遠處,工業重鎮新余,正悄然書寫另一段屬于當代的“下凡”故事——這一次,是智能制造的火種“下凡”至一度依賴人力的傳統車間。
坐落在此的江西新余國泰特種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余國泰),不僅是江西全省唯一的民爆器材生產企業,也是全省工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拼圖。
民爆行業,素來被譽為“基礎工業的基礎,開路先鋒的先鋒”,其安全生產與技術創新,深刻關聯著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乃至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而新余國泰,正是支持江西工業建設一路向前的一支重要力量。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江西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江西省兩化融合示范企業、江西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這家曾經的傳統國企,如何在傳統與智能的交匯點上,實現轉型蝶變?
從50萬發到2727萬發的逆襲
在江西的工業圖景中,新余國泰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兵”!八那吧砜勺匪葜羾鵂I九三九四廠(又名江西鋼絲廠),既承載著計劃經濟的深厚烙印,也經歷了市場經濟大潮的全面洗禮。”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張東平總結說。
在過去,憑借工業電雷管、導爆管雷管等傳統產品,新余國泰在業內占據一席之地。然而,輝煌之下,隱憂始終相伴:產能結構傳統、增長動能單一,猶如一位經驗豐富但活力不足的“老兵”,在新時代的商海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
時代的考題隨之而來!丁笆奈濉泵裼帽ㄎ锲沸袠I安全發展規劃》的出臺,使民用爆炸物品行業迎來深刻變革:傳統的工業雷管將退出歷史舞臺,全面推廣使用更安全、更智能的電子雷管!斑@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政策的‘硬約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謀求長遠發展!惫军h委副書記、總經理鄒志兵說。
對于新余國泰而言,固守舊有產能,無異于坐以待斃,但轉型升級又談何容易?當時,公司電子雷管年產能僅有50萬發,如何應對全國需求的汪洋大海?技術儲備、市場渠道、人才結構,能否支撐起這場徹底的轉型?
面對時代的考題,新余國泰主動求變,公司管理層敏銳地抓住了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窗口期”,將電子雷管的全面替代視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一號工程”。一場圍繞電子雷管產能提升的技術改造攻堅戰迅速打響。車間里,燈火通明,技術人員與工人并肩作戰,調試設備、優化工藝。
汗水澆灌出碩果。技術改造的成功,使新余國泰的電子雷管在江西省內市場占有率飆升至85%,在全國電子雷管市場中也躋身第10位。2023年以來,電子雷管產品更是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實現營業收入9.13億元,利潤總額2.38億元,成為國泰集團當之無愧的“增長極”。
從年產50萬發到2727萬發,不僅是紙面數字的增加,更意味著生產線本質安全性的飛躍、生產工藝的智能化升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塑。
從“單一爆款”到“鏈式軍團”的跨越
一枝獨秀不是春。新余國泰決策層深知,電子雷管市場終將面臨飽和,單價下行的壓力已然顯現!耙胄蟹致遠,必須擺脫對單一主業的過度依賴,開辟‘第二戰場’。”鄒志兵說。于是,一場圍繞民爆主業的“延鏈、補鏈、強鏈”戰略布局悄然展開,一幅更顯韌性、更聚動能的發展藍圖逐步清晰——
2016年,新余恒象科技成立,業務觸角伸向機械加工、智能供熱、污水處理。此后,江西渝泰消防、江西國泰金固科技相繼成立;2021年,江西國鯤微電子科技的誕生,成為新余國泰產業布局的關鍵落子,這家專注于集成電路芯片研發的科技型企業,致力于攻克電子雷管“心臟”技術。
2024年,新余國泰新成立的防務事業部,則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助推器、電點火具、微煙藥、二氧化碳致裂器用激發管。
這些多點布局的泛民爆產品,承載著公司未來的無限想象。通過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與橫向拓展,新余國泰成功開辟出新的增長曲線。這種鏈式發展并非盲目擴張,而是基于自身在火工品、精密制造等領域的技術積淀而進行的精準延伸。
自然供熱控制系統、射釘緊固件、安全氣囊用點火具等新產品相繼問世,年產5萬發助推器、年產500萬發安全氣囊用點火具的自動化生產線技改項目穩步推進。2023年以來,助推器簽下近萬發訂單,安全氣囊用點火具、微煙藥等紛紛打開市場。
從L5到L7的智造躍升
在新余國泰的轉型故事中,最具未來感的篇章,無疑屬于其生產方式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蛻變。
走進如今的廠區,傳統民爆企業喧囂嘈雜的生產場景正在被安靜高效的智能化生產線所取代,這與新余國泰攜手江西融思科技共同打造的“5G數字工廠”密不可分。5G網絡的高速率、低延遲特性,如同為工廠裝上了“神經網絡”,大數據分析是其“智慧大腦”,人工智能則賦予它“火眼金睛”和自主決策能力。
新余國泰深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核心要義,并以此為抓手,系統性地激活內生動力。2023年以來,研發投入高達6250余萬元,占營業收入5.68%。15項在研項目、51項項目申報、多項省級驗收通過,彰顯了創新的厚度。
更可貴的是,創新激勵體系源源不斷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按利潤提成的科技獎勵、首席工程師制度,乃至給予子公司骨干股份認購權……一系列舉措,讓技術人員有干勁、有奔頭。人才基礎性作用也在不斷強化。一支80人的科技人員隊伍,占員工總數三分之一,其中25名專業研發人員平均年齡僅39歲,本科及以上學歷全覆蓋,高級職稱占比高達40%。“這支專業化、年輕化的科研團隊,正是新余國泰未來發展的強力引擎。”公司副總經理傅小艷說。
通過整合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平臺,新余國泰構筑起一個立體化的科研創新矩陣。GTX型工業雷管智能制造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獲2021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高安全型電子雷管關鍵技術及其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獲2024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豐碩的創新成果,是其“智造”實力的有力見證。
在這場“智造革命”中,公司的制造業數字化發展水平實現了從L5到L7的“三級跳”,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等級攀升至三級,躋身行業先進之列。曾經的危險工序,如今通過“人機隔離”、遠程操控,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現場操作人員。2024年,企業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
回顧新余國泰的轉型征程,其發展路徑正是江西工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演進的縮影。企業精準把握產業升級契機,實現了從傳統雷管向電子雷管的跨越、從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布局的拓展、從傳統制造向數字工廠的躍遷,展現出江西國資國企在時代浪潮中的應變智慧與執行效能。
仙女湖畔,風物依然,但產業已換新顏。這家曾歷經淬煉、如今重塑新生的國有企業,正在江西工業建設的藍圖中,寫下更安全、更智能、更具競爭力的新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