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擁抱她等了36年
“兒子!你終于回來了!”一聲遲到36年的呼喚,讓在場所有人紅了眼眶。近日,在警方的精心安排和見證下,贛州的黃某夫婦終于與他們失散36年的兒子張某團聚。三十六載的牽掛與等待,三十六載的堅守與找尋,在這一刻凝結成最溫暖的團圓。

與愛子失散贛州黃某夫婦堅持尋找36年
時間回溯到1989年12月的一天,家住寧都縣長勝鎮(zhèn)的黃某意外與3歲的兒子失散。當時,黃某一家多方尋找,尋人啟事貼滿了當地和周邊縣城的街頭巷尾,在報紙上也刊登了尋人信息,卻始終沒有結果。此后的歲月里,黃某一家尋親的腳步從未停歇,卻始終杳無音信。
其間,黃某前往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從此,一批又一批的公安民警始終沒有忘記這個家庭的牽掛。全國DNA打拐數據庫建立后,派出所民警第一時間通知黃某一家前來采集血樣,并將DNA信息錄入數據庫。此外,在贛州市、縣兩級公安機關刑偵大隊的指導下,派出所民警反復搜集整理黃某失散小孩的線索,仔細補充其近親屬照片和血樣信息,全力為這場漫長的等待點亮曙光。
科技與溫情助力黃某一家圓了團圓夢
今年10月底,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經技術初步比對,外省某地一男子張某極有可能就是黃某當年失散的孩子。在兩地警方的協(xié)作下,DNA比對結果顯示出期盼已久的答案:遠在外省的張某,正是黃某夫婦失散36年的兒子。
然而團圓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原來當年人販子拐走張某時,一直謊稱他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這份“謊言”在其心中扎根,讓他對生身父母充滿抵觸。民警了解情況后,并未急于促成雙方相見,而是一點點搜集整理這36年來黃某貼滿街頭的尋人啟事、泛黃報紙上的尋親信息,以及警方的尋找記錄。看到這些帶著歲月溫度的證據,張某終于明白這場別離并非“拋棄”,父母也從未放棄尋找自己,積壓多年的芥蒂一時煙消云散。
11月7日,民警帶著黃某夫婦從寧都奔赴外省,一場等待了36年的團圓終于到來。在兩地民警的見證下,張某緩緩走向早已泣不成聲的父母。分別36年后的重逢,一家三口緊緊相擁而泣。所有離散的苦難、尋找的艱辛、漫長的等待,都在這一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