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軟環境” 拼出發展“硬動力”
江西營商全媒體平臺公開發起征集令
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經濟軟實力的生動注腳,更是其綜合競爭力的鮮明標尺。優化營商環境,正是提振社會信心、激發市場活力、厚植發展后勁的關鍵密鑰。前三季度,鷹潭銅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2%,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87.2%;贛州GDP增長5.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7%;新余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8.31億元,同比增長6.4%……這一系列亮眼成績單背后,是一場持續深化的營商環境變革。
為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江西營商全媒體平臺于即日起至12月底,面向全省各設區市啟動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做法征集活動,組織記者深入各個設區市、縣區,聚焦各地、各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的創新舉措與生動實踐,深入反映我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在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等方面的顯著成效,集中展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好經驗、好做法,彰顯其帶來的新風貌與新變化。

德興市:“四個一”改革,做企業身邊的“暖心陪跑員”
在德興市,一場名為“四個一”的涉企服務增值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通過“一次查、一費收、一站應、一鍵達”的創新機制,政府從“管理者”轉身為“陪跑員”,用“有需必應”的主動服務,為企業成長全程暖心護航。
“以前都是執法單位來‘看’我們,現在我們成了監測點,發現問題也能及時‘發聲’!”江西黃慶仁棧華氏大藥房的羅店長笑著說。她所在的藥店,正是德興市司法局今年設立的行政執法監測點之一。這些監測點,就像企業的“傳聲筒”,讓監督更接地氣。羅店長對檢查頻次的變化感受更深:“現在執法檢查次數確實變少了。”變化的背后,是一套健全的檢查機制在支撐。德興市每月制定行政檢查計劃并備案審核調整,推行“綜合查一次”制度,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改革以來,企業接受執法檢查次數同比下降35%,切實為企業“減負松綁”。
在繳費方面,德興市建立收費明細“一清單”,通過梳理表單、比對數據,該市修訂完善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明確收費項目、標準、依據和主體,做到一張清單全覆蓋,清單之外無收費;同時,推動費用清繳“一次收”,整合稅務及涉企收費事項,實現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和基金的統一審核、統一征收,從源頭杜絕亂收費、重復收費。
“我們一直想要一個門牌號,平時送貨、接單都更方便。沒想到政府主動上門,很快就解決了!”在江西德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門安裝門牌現場,企業行政相關負責人感慨道。這正是德興市涉企訴求“一站響應”機制的生動體現。為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該市變“分散作業”為“集成作戰”,設立“企業之家”平臺,統一收集和解決企業問題;創新建立“123”限時辦理機制,簡單問題1個工作日內辦結,一般問題2個工作日內辦結,復雜問題3個工作日內辦結或給出方案,納入問題清單跟進,實現閉環處理。
在惠企政策服務上,德興市變“信息孤島”為“數據共享”,推動涉企政策“一鍵直達”。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惠企政策全部歸集到統一平臺,集中發布涉企政策要點,讓企業找政策不再難。
“我們推行惠企政策‘一鍵’匹配、‘一秒’推送、‘一站’服務,對符合條件的惠企政策實行‘免申即享’。”德興市行政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春盛介紹,“對確需企業申報的惠企政策,我們會及時發布辦事指南,方便企業快速辦理。”今年以來,惠企政策方面,該市已兌現辦件量183件,涉及企業173家,資金累計發放量1968.3萬余元。政策的精準滴灌,有效激發了經營主體活力。截至目前,德興市新登記經營主體數量同比增長50.66%。
新余市渝水區:“法院+商會”把糾紛化解在源頭
新余市渝水區法院與轄區商會合作優化“法院+商會”行業調解機制,充分發揮商會調解員“地熟、人熟、事熟”優勢,通過整合商會人才資源與法院專業指導,為企業提供靈活的解紛渠道,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
日前,黃女士就通過這個機制,快速解開了心里的“疙瘩”。據悉,黃女士曾在傅某的公司工作,因公司設立需要,她被傅某注冊為“投資人”,結果其申請低保時未被批準。黃女士要求賠償損失,雙方簽了5000元的賠償協議,傅某卻反悔了。法院方聯系傅某了解情況,他態度強硬:“我是為了應付她才簽的協議,沒有給她造成損失,不同意賠償。”
法院方翻閱案卷時發現,傅某是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人,于是啟動“法院+商會”聯合調解工作機制,聯合水北商會來化解案件。巧的是,水北商會一名會員傅某某正是傅某的哥哥。第二天,法院工作人員早早趕到商會,請傅某某協助做弟弟的工作。傅某某爽快答應,不久后傅某同意調解。當即,商會采取“背靠背”調解法,談事理、講法律、聊鄉情,僅用3天時間,傅某態度軟化,同意賠償黃女士各項損失。一場眼看要對簿公堂的糾紛,在“情、理、法”交融中順利化解。
這并非個例,今年上半年,渝水區通過“法院+商會”模式成功化解涉企糾紛71件,全區涉企案件量同比下降13%。法院指導水北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先行調解,受理案件102件,成功調解41件,成功率達40.2%。鄉賢調解員參與調解案件43件,成功率達69.77%。
數字背后:一套看得見、摸得著的“組合拳”
機制更“順”了。法院主動走訪13家商會協會,制定多元解紛機制。指導成立水北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整合專業人員、鄉賢加入調解隊伍,成立調解講師團,由法官和資深調解員授課,提升調解能力。
流程更“活”了。法院今年以來開展“法治體檢”9次,發送風險提示函16份。推動商會主動介入會員糾紛,引導當事人優先選擇商會調解,特邀調解員協助送達法律文書,截至目前,已成功協助送達52人次。
治理更“全”了。裁判后不是終點,法院聯合商會開展判后答疑,委托商會履約回訪,回訪覆蓋70%以上調解案件。將企業涉案情況與信用評級掛鉤,今年以來,商會協會發布2期企業“紅黑榜”涉及19家被執行企業,全力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對于“法院+商會”調解模式,群眾滿意度高達96.584%,較2024年提升1.09個百分點,躍升39個位次,被《人民法院報》宣傳報道,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優化營商環境,我們一直在路上。”渝水區法院法官劉宇星信心滿滿地說,“‘法院+商會’只是我們探索的第一步,未來還會繼續創新,讓法治真正成為營商環境的最硬內核!”
從“對簿公堂”到“握手言和”,從“單打獨斗”到“協同發力”,新余市渝水區正用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案例證明:化解糾紛,不只有打官司一條路。在家門口、在商量中、在溫情里,矛盾一樣可以解得開、化得了、結得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