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有錢再給!” 老板一句話溫暖無數騎手 這家小炒店何以成“食堂”?
記者直擊“魏記小炒店”日常 感受一鍋一鏟間的認真與良心
在南昌,一家看似普通的小炒店,每天從9時30分起,鍋鏟與鐵鍋碰撞的聲音便不絕于耳。老板萬浪平系著圍裙,站在灶前顛勺爆炒,空氣中彌漫著醬香與鍋氣。這家開了10余年的小店,以實惠的價格、地道的南昌風味,成了附近學生、上班族和外賣騎手口耳相傳的“家庭廚房”。
本報推出“民間尋味計劃:發現你身邊的寶藏小館”系列策劃,第二期聚焦位于南昌市系馬樁街道的“魏記小炒店”。11月4日,記者探訪這家店,了解它充滿煙火氣的故事。

萬浪平在廚房忙活。

菜單招牌及黑板上寫著的特色菜。

客人可以直接進后廚看食材點菜。
“學門手藝,養活自己”
4日下午5時許,“魏記小炒店”里坐滿了人,不少顧客站在菜單招牌前點菜。菜單招牌設置在墻上,下方的黑板上還寫著店里的特色菜,顧客可以直觀地看到菜品和價格。記者在后廚見到了正在炒菜的老板——萬浪平。
今年47歲的萬浪平是安義縣人,從14歲開始做學徒,一步一步成為廚師,從業至今已有30余年。問起為何投身餐飲行業,他笑得樸實:“那時候哪有喜不喜歡,就是學門手藝,養活自己。”
他的廚師之路從打雜開始。“都說‘配菜的師傅,炒菜的徒弟’,只有配菜配得好,炒出來的菜才好吃。例如,土豆絲切得不好,炒出來味道就不對——切得太粗炒不熟,切得太細容易糊。”他反復念叨著這句行話。3年的學徒生涯里,萬浪平每天站在案板前練習刀工、學拼盤、配菜、雕蘿卜花。
“講究鍋氣,小鍋爆炒”
為精進技藝,他曾前往深圳、重慶等地學習。2011年,33歲的萬浪平回到南昌,“家在這里,根就在這里”。彼時小姨的米店因效益不太好準備改行,二人一拍即合,開起了餃子店。
“最開始包餃子,我一個人搟皮,小姨包餡。后來有顧客說可以嘗試做蓋澆飯,既然我是廚師,就來試試。”后來,萬浪平的蓋澆飯吸引了許多食客,店面也從原先幾十平方米擴展至現在的300余平方米,還設了3個包廂。
“我們家的菜,講究一個鍋氣。”萬浪平說,他堅持小鍋爆炒,余干辣椒炒肉要煸出虎皮,井岡山豆皮需吸飽湯汁,最受歡迎的油浸魚,則融合了湖南剁椒的酸辣與小米椒的鮮沖,“我們現炒現調,回味更足”。
價格也極具吸引力。黃豆燒雞腳30元/份、肉末茄子15元/份、魚頭燒豆腐28元/份……“人均二三十元,就能吃上現炒的熱菜。這里的魚頭燒豆腐量很足,也很入味,我常來吃。”顧客黃先生說。
2016年,萬浪平將廚房改造得比大廳還寬敞,洗菜阿姨在水池邊清洗青菜,砧板師傅在案板上切菜,刀工一目了然。“客人可以進廚房點菜,我們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他說。
“先吃再付,暖心待客”
這家巷子深處的店,憑味道不僅吸引了外賣小哥,還吸引了不少遠方來客。
每天下午2時,用餐午高峰漸退,一群身著藍黃工裝服的騎手匆匆進門。“我跑外賣3年了,也在這里吃了3年,這里就是我們的食堂。這里的菜品味道好、價格也不錯,每次點的都是魚頭燒豆腐、回鍋勺子肉這些‘老樣子’。”外賣小哥涂先生說,有時候沒到飯點,也會來店里給手機充一會兒電,老板也很照顧他們。
天熱時送冰鎮綠豆湯,雨天遞上自家準備的雨衣,遇到手頭緊的年輕騎手,萬浪平會擺擺手說:“先吃,有錢再給。”
“人心都是肉長的,20歲出頭的小伙子在外打拼不容易。”這份善意換來騎手的真心相待——他們不僅自己天天來,送餐時遇到客戶問“附近哪家好吃”,還會向客戶推薦這里。
“認真做菜,良心經營”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一名從浙江來南昌旅游的男孩,偶然走進店里吃了一次飯后,連續7天都來店里“報到”。“他天天跑到廚房看我怎么炒菜,還問我們招不招學徒。”萬浪平回憶道。還有幾名從山東青島來的游客,吃完后拉著他說,去他們那邊開分店,保證火爆。
“一桌四川游客——五六十歲的叔叔阿姨們,第一次吃完飯后,隔了一個多月,他們的朋友再次來到店里,還熱心向我推薦燉老鴨用的酸蘿卜。”萬浪平說。
萬浪平把這些故事當作最好的夸獎。“我們的菜就是家常味道,但食材一定要新鮮,老了、蔫了的菜,再好的手藝也救不回來。”
如今店里共有7名員工,妻子在2016年關掉服裝店,也來幫忙。問及是否會開分店,萬浪平搖頭說:“人的精力有限,一個店要方方面面照顧好,已經很難了。”
廚房里,萬浪平又端起鐵鍋,開始新一輪的翻炒。“做好一道菜需要的就是認真做、憑良心做。”他說。
文/圖周澤涵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段萍實習生姚君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