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的力量
《鄒韜奮散文》
鄒韜奮著黃道京編
北岳文藝出版社
翻開由北岳文藝出版社發行的《鄒韜奮散文》,看到那些發黃的紙張上留下的墨跡,仿佛還能聞到20世紀殘留的氣息。鄒韜奮的文字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深夜對你輕聲細語,沒有過多的激昂,卻能在平實之中透露出穿越時光的力量。
《鄒韜奮散文》由鄒韜奮著、黃道京編,收錄了《愛與人生》《有效率的樂觀主義》《一幕悲喜劇》等45篇作品,涵蓋民族意識、中外文化差異、女性解放等主題,部分文章結合赴歐美考察見聞,剖析社會矛盾,以平實敘述記錄20世紀初期中國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的思考。
在《華美窗帷的后面》和《大規模的貧民窟》中,鄒韜奮表現出了作為一個記者的職業素養以及知識分子的良知,他像一個細心的外科醫生一樣,小心地剝開都市的表皮,讓我們看到光鮮背后的艱難,繁榮下面的困頓。這種觀察不是冷眼旁觀的獵奇,而是帶著體溫的靠近,他寫貧民窟里的生活,沒有高高在上的憐憫,只有深深的共鳴,這種對當時社會底層的持續關注,最后變成了改造社會的力量。
《呆氣》這篇文章放到今天來讀,仍具有啟發意義。社會上有一些很“呆”的人,鄒韜奮卻給“書呆子”打抱不平:“試問進化歷程中,種種發明,哪一件不是由呆氣得來?”這種對專注和執著的支持,其實也是對浮躁世風的一種抵抗。他告訴我們,那些一門心思干一件事的“呆子”,也可能是推動文明前進的力量。而《明哲保身的遺毒》流露出鄒韜奮的思想鋒芒,他一針見血地批評“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種遺毒,這話在今天依然警醒人心,當我們遇到不公正的事選擇沉默時,當我們害怕擔風險就放棄原則時,鄒韜奮的話像一記警鐘,喚醒了我們心中的勇氣。
最讓人回味無窮的便是《怎樣看書》和《略談讀書的方法》,信息爆炸的時代,鄒韜奮讀書的觀點顯得格外珍貴,他反對那種功利性的閱讀態度,認為“讀書貴在有新得,作文也要有新味”,他把讀書當作滋養靈魂、提高人的品位的過程。在他眼里,讀書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改善自己,幫助別人”,這種樸素而深刻的認識,對如今推廣全民閱讀具有啟發性。
本書在篇目選取上藏著巧思,從個人情感走向社會關懷,從讀書方法談到處世之道,形成一條完整的精神發展脈絡,讀者讀這些文字的時候,可以體會到鄒韜奮散文的藝術魅力,又能摸清他思想發展的脈絡——永遠扎根現實,心系蒼生,堅持真理,這樣的編排使本書不僅是美文集萃,也成為一部可以交流的心靈歷史。
重讀鄒韜奮散文會心生諸多思考和疑問。如今我們還需要那種既講個人修養又講社會責任的寫作嗎?還要看重理性平和但立場鮮明的聲音嗎?鄒韜奮的寫作實踐給出了答案,深刻的思想不在術語堆砌里,而在對生活的感悟中,真正的擔當不是喊口號,而是在平常日子里的踐行。本書告訴我們,知識分子的價值不是知道多少,而是用知識為社會的進步做了什么;寫作的意義也不是文采多好,而是有沒有傳遞溫暖和力量。這種平等視角、溫情脈脈、理性思考、敢于擔當,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珍視的。
合起書頁,那個戴著圓框眼鏡,目光溫潤又執拗的形象就愈發清晰起來,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會想母親的孩子,他也不是超脫世俗的思想家,而是懂得人情冷暖、市井悲歡的普通人。正因為他真實又真誠,所以即便相隔近一個世紀的文字依然能夠打動我們的心。
時光流轉、世事變遷,但扎根人民、發自內心之言仍能直抵人心,這是鄒韜奮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心向光明的追求永遠值得堅守。對于平凡的我們,要始終心向光,成為光。
□子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