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間完成“提純復壯” 安福這顆百年貢椒“熱辣”出海
這顆百年貢椒在三年間完成從“提純復壯”到“破圈出海”的轉變,如今正走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作者| 劉佳黃鵬
秋日的凌晨,楓田辣椒產業園的燈火映照著忙碌景象。椒農老李看著一箱箱“楓恬小福嬌”被裝上冷鏈貨車,發往新加坡。這是他種辣椒三十多年來,第一次看到自己種的辣椒走出國門。
“三年前,我差點就放棄了。”老李望著連片的辣椒田回憶。2020年,楓田辣椒因品種退化、效益低下,種植面積不足百畝,一度瀕臨消失。
轉變始于2021年,通過政企協作與科技賦能,這顆百年貢椒在三年間完成從“提純復壯”到“破圈出海”的轉變,如今正走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千畝連片辣椒種植棚。
百年貢品,何以沉寂
楓田辣椒產于安福縣楓田鎮,因其“通紅不辣、甜脆爽口”的特質,清朝康熙年間曾被欽定為宮廷御膳蔬菜貢品。楓田辣椒形似燈籠,皮薄肉厚、色澤紅艷。產地楓田鎮地處瀘水河畔沖積平原,砂質土壤疏松肥沃、富含礦物質,為辣椒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
在1985年全省辣椒品種品鑒會上,楓田辣椒從百余個品種中脫穎而出,斬獲第一名。時任評委的省農科院專家贊嘆:“這個辣椒色澤通紅如玉,形體修長勻稱,肉質厚實脆嫩,維生素含量是普通辣椒的5倍以上,實屬辣椒中的上品。”
彼時的楓田鎮,處處可見辣椒豐收的盛景。每天早上,外地客商的貨車在村口排起長隊,椒農們挑著一筐筐紅彤彤的辣椒,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蔬菜品種涌入市場,楓田辣椒因品種退化、產量不穩定,經濟效益不斷下滑。“那時候,種一畝辣椒的收入還比不上種半畝大棚蔬菜。”椒農老李回憶,“年輕人不愿留在村里種地,更別說種植這種需要精細管理的楓田辣椒了。”最困難時,楓田辣椒種植面積從鼎盛時期的近千畝銳減至不足百畝。
品種退化是導致楓田辣椒衰落的重要原因。長期缺乏系統性提純復壯,導致辣椒品質、產量雙降,市場渠道中斷更讓情況雪上加霜。曾暢銷全國的楓田辣椒,因產量不穩定、外觀規格不統一等問題,逐漸失去采購商的訂單。
這個曾讓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在時代洪流中漸漸沉寂。
楓田辣椒經冷鏈運輸發往全國各地。
政企合力,重塑“椒”傲
2021年,贛鄱大地掀起農業特色產業振興熱潮。在這一背景下,安福縣圍繞“讓楓田辣椒再現輝煌”的目標開展謀劃,推動“文旅+農業”深度融合,探索特色產業振興之路。
但要重振辣椒產業頗為不易。楓田辣椒產業園項目啟動初期,面臨種質資源退化、種植技術斷層、市場渠道中斷等多重難題,但團隊成員們并不氣餒,他們走村入戶,走訪30多位老椒農,收集整理傳統種植經驗。“那段時間,我們白天走訪,晚上整理資料,光種植筆記就記了十幾萬字,”項目組技術負責人回憶道,“有位80多歲的老椒農,還把祖傳種植秘訣無私傳授給我們,特別讓人感動。”
與此同時,在省級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下,安福縣積極組織開展品種提純復壯工作。歷經兩年多努力,團隊成功培育出保留原種優良特性的新品種,實現保質增產。“看到新品種結出又大又紅的辣椒時,整個團隊都激動得熱淚盈眶。”技術負責人動情地說。
2023年,在當地政府推動下,江西贛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牽頭規劃建成占地1000余畝的安福農業產業化綜合體。綜合體內,產業園綜合服務中心、高標準農田種植示范區、智能溫室大棚、農產品育苗中心、數據控制中心等現代化農業設施一應俱全。
公司創新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供統一供種、技術指導、收購銷售的全鏈條服務,極大激發了農戶種植熱情。“去年我家種了十畝辣椒,收入達到八萬多元!”脫貧戶劉大姐高興地說。
品牌建設是楓田辣椒重新崛起的關鍵。江西贛福農業公司將其命名為“楓恬小福嬌”——既保留“楓田”的地域標識,又融入“小福嬌”的產品特質,寓意幸福美好的生活愿景。公司還設計精美包裝,拿下綠色食品認證,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如今,楓田辣椒種植面積突破3600畝,帶動周邊700多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超萬元。“楓恬小福嬌”成功進駐北京T11生鮮超市、華潤萬家、永輝超市等商超,打入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餐飲市場。“產品在T11一上線,就特別受寶媽歡迎。”北京T11生鮮超市采購經理說,消費者看中的正是楓田辣椒營養豐富、酸甜脆爽的特點。
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江西贛福農業公司還提前與粵港澳知名超市、賣場簽訂訂單,每年供給“楓恬小福嬌”等蔬菜5000余噸。
指導員在水肥一體化操作房作業。
數字賦能,“辣”動海外
如今的江西贛福農業公司楓田辣椒產業園區,一場科技變革正悄然發生。物聯網、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為這片土地注入了全新的智慧基因,讓百年風味的傳承與世界相連,煥發新生。
走進種植區,靜立田間的傳感器和空中掠過的無人機有序作業。技術員小張輕點平板,土壤溫濕度、光照數據便實時呈現,他介紹:“現在,我們能精準掌握每一塊土地的情況,依據數據指導施肥灌溉,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模式。”植保隊王師傅對無人機的效率贊嘆不已:“過去人工噴灑一天最多十畝,現在無人機一小時作業百畝,用藥量還減少了30%,噴灑也更均勻。”
加工車間內,一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安靜運行。智能分揀系統通過機器視覺技術,對辣椒大小、色澤、形狀進行自動分揀定級。車間李經理介紹:“這套系統每分鐘處理300個辣椒,準確率高達99%。標準化生產為我們打開了高端市場的大門。”
如今,每顆辣椒都有了“數字身份證”,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從播種到銷售的完整歷程。“能看到辣椒的‘成長日記’,吃起來格外安心。”北京消費者王女士稱贊道。
園區的數字賦能還延伸至產業融合的各個領域。VR技術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辣椒種植;電商直播間里,主播向全國網友展示產品魅力;智慧農業研學課程,讓青少年在互動中學習現代農業科技知識……
“我們正在建設5G+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未來將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全園區智能化管理。”江西贛福農業公司負責人李鐵軍表示,科技不僅提升了效益,更為傳統農產品注入了全新的品牌價值,讓小辣椒連接起了更廣闊的大世界。
如今,搭載著數字翅膀的“楓恬小福嬌”已成功進軍東南亞與歐美市場,這顆從贛鄱大地生長而出的風味珍品,正以科技為帆,駛向全球食客的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