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縣依托傳統小吃懶豆腐,串起蕎麥種植、加工、文旅產業鏈——
一粒蕎麥“鏈”出新希望

黃鵬(右)和種植戶在查看蕎麥生長情況。
霜降時節,萬年縣蕎麥種植大戶吳教新看著長勢不錯的40余畝蕎麥,喜笑顏開:“畝產超過100公斤沒問題,按照每公斤8元的保護價收購,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
歷史上,作為雜糧的蕎麥在萬年農民眼中,僅是塘邊庫尾旱地“救急”的補充作物。如今,因為一種傳統小吃——懶豆腐,蕎麥成了“香餑餑”。懶豆腐發源于萬年縣湖云鄉,有600余年的歷史,至今仍以活態形式存在。這道被列入上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獲評“中國名小吃”的美食,以蕎麥與大米為原料,經過磨漿、煎制、攤涼、切絲、曬干等多道繁復工序精制而成,其風味獨特,不僅風行萬年縣多個鄉鎮,還傳到鄰近的鄱陽縣饒埠鎮、樂豐鎮及余干縣古埠鎮等地。
黃鵬是土生土長的湖云人,他從小就知道,一到冬季農閑時,家家戶戶都要做懶豆腐。過去,物資匱乏,人們一般將懶豆腐摻上青菜煮著吃,只有貴客、稀客登門,才舍得煮上一碗純懶豆腐。懶豆腐,就是湖云人的鄉愁。但是,當地農民僅僅自給自足,懶豆腐沒有實現價值提升。
“現在,人們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許多人會增加雜糧粗糧的攝入。”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黃鵬在一家科研機構從事研發工作。他看好蕎麥的市場前景,閑暇之余,總在琢磨如何讓家鄉的名小吃成為大產業。
說干就干。黃鵬回到萬年,在老家歐村成立合作社,注冊了江西稻蕎食品有限公司,開始謀劃做大懶豆腐這個具有萬年特色的小吃產業。2020年12月,在湖云鄉政府的支持下,黃鵬自籌120萬元資金,再加上吾峰、白馬、櫟山等5個村的政府產業扶貧資金120萬元,作為項目資金建設了廠房,合作打造湖云懶豆腐加工生產基地。合作社鼓勵村民種植蕎麥,全部實行訂單收購,種植戶每畝可獲純利潤600元。村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目前該縣蕎麥種植面積達5000畝,成為當地冬季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物。
公司將湖云懶豆腐系列農產品包裝成禮盒,銷往南昌、上海、杭州等地,目前已形成年產150噸的生產規模,年均銷售收入40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帶來10余萬元的收入。如今,萬年縣從事蕎麥種植、加工和經營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散戶共計158家,其中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
在萬年沃米食文化園內,湖云懶豆腐的傳統制作場景鮮活呈現:鍋熱、豬油打底、傾入米漿、用蚌殼均勻攤鋪、翻邊出鍋、晾干切絲……其制作工藝已成為重要的文化體驗內容。依托建成的湖云懶豆腐非遺傳承基地,當地打造“蕎麥美食品嘗+非遺技藝體驗+蕎麥花海觀光”蕎旅融合業態,年均吸引周邊游客約2萬人次,蕎麥產業價值得到顯著提升。
在石鎮鎮爐前村,坡地上連綿盛開的蕎麥花如皚皚白雪覆蓋大地,吸引眾多游客拍照打卡。“蕎麥花香清淡怡人,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寧靜與美好。”正在花海中拍照的市民劉梅蘭欣喜地說。
作為懶豆腐食品制作手工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鵬按照現代企業方式管理,實現標準化加工,并統一品牌包裝。注冊江西陶稻珍文化旅游公司,通過民俗文化宣傳、非遺研學體驗課程開發、蕎麥花海IP打造,并結合懶豆腐制作工藝、萬年的自然風光,在生態農業、食品加工、文化研學旅游三大板塊發力,走農文旅融合之路,研學項目每年接待學生1.2萬人次。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黎明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