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Deepseek 江西農企已經用上了!“AI蟲臉識別”讓田間害蟲無所遁形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全媒體記者沈冠楠報道:你聽說過,用AI給農田“看病”嗎?即在農業物聯網環境下,接入AI蟲情監測模型,通過“喂”入大量蟲情數據,使其能快速、精準地識別各種害蟲,進而開出“診方”,讓農企提前“排雷”。
今年春節,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引發“現象級”關注,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熱潮。而隨著全國進入“春耕”時間,AI在數字化農業領域的應用尤受關注。近日,記者就了解到,江西已有農企接入了DeepSeek,實現全自動蟲情采集和預警。
接入AI大模型
農業“智慧大腦”再添“法寶”
3月13日上午,南昌恰逢一場暴雨,烏云壓城。此時,在南昌縣蔣巷鎮045縣道附近的大田農社數字農業運營中心內,機械轟鳴聲不斷、設備“馬力全開”,一條自動化水稻育秧流水線正忙碌作業。
一盒盒空秧盤被送上傳送帶,浸種、播種、覆土,再由機械臂夾起,整齊地碼放成摞,送入暗化室催苗,“科技范”十足。
記者了解到,自動化育秧的背后,是一套農業生產數字化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江西南昌大田農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田農社”)的1.3萬余畝農田裝上“智慧大腦”,實現農情監測網絡化、生產流程自動化、作物管理數字化,進而推動綠色增產,助力農民增收。
讓人驚喜的是,AI人工智能模型也早已應用于“萬畝大田”的智慧管理中。
“我們的這套數字系統申報了國家的數字化產業項目,在2024年接入了AI模型,此后不斷地展開訓練、深化。”大田農社總經理鄒泰暉告訴記者,目前,AI應用已初見成效,尤其是在對蟲情、作物長勢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方面。
“AI蟲臉識別”
農田有了“火眼金睛”
對蟲情的AI診斷,是大田農社關于AI的一項主要應用領域。
據介紹,傳統的蟲情檢測依賴人工巡檢,采用肉眼篩蟲的方法,不僅不能確保第一時間發現蟲害,還容易耗費大量人力。
而基于AI算法的“蟲臉識別”,通過對大量蟲情數據的深度學習,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快速、準確地識別各種害蟲。這樣一來,依托農場布設在田間的500余臺農情監測站,AI就可輕松搞定對害蟲的實時偵查,不僅“秒速”識別害蟲種類,還能定制相應的“診療方案”,實現蟲情遠程采集、識別、預警、研判一體化。
在大田農社數字農業運營中心的大屏上,工作人員調出了2024年8月10日至2025年3月13日的蟲情監控數據。記者注意到,其上分為蟲情統計、趨勢分析、蟲情圖片、預警記錄四個模塊。以2024年9月29日的一次預警為例,AI精準識別出二化螟、螟蛾、硬殼蟲等害蟲,單位精準到“只”。這就意味著,農企和種田大戶不下田就能獲悉田里的病蟲害情況。
鄒泰暉表示,識別蟲情后,根據AI開出的“處方”,再結合人工巡田、打卡、人機共用,可達成防控蟲害的完美效果。“既能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促進作物高效高品質生長,也能節約人工成本,精準研判病蟲害,做到降本增效。”
現已接入DeepSeek
AI對話機器人也快來了
田間有“耳目”、云端有“大腦”、地里有“醫生”……如今,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正“爆改”傳統農業,一場農業的AI革新在廣袤田野上冉冉升起,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更是成為鄉村產業發展、高素質新農人培養的“必選項”。
近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AI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指明了方向。
采訪中,鄒泰暉透露,目前,大田農社數字化管理系統已接入近期火出圈的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并將在此基礎上,持續深化AI應用場景,一方面利用過去積累的大量監控圖像、種植指導、病蟲災害等數據,對DeepSeek進行訓練,加強AI對蟲情、苗情的監控研判,另一方面,企業正在訓練AI對話機器人“小田”,擬將今年春耕后的作物生長全過程加入這一應用。
“屆時,我們跟‘小田’對話,問一塊田的情況,它就會實時在大屏幕上呈現出這塊田,隨后,研判該田地的施肥、植保等需求,及時給出完整的方案,甚至可以精細到肥量、時間、配方這些細節。”鄒泰暉說。
